據市場研究和技術咨詢公司Yole Group的最新報告,中國大陸有望在2030年超越中國臺灣,躍居全球最大半導體晶圓代工中心。
這份題為《半導體晶圓代工行業現狀報告》的報告顯示,2024年中國大陸以21%的全球代工產能份額位居第二,僅次于中國臺灣(23%)。韓國以19%的份額排名第三,日本(13%)、美國(10%)和歐洲(8%)緊隨其后。
在供需平衡方面,美國半導體企業占全球晶圓需求的57%,但其國內晶圓代工產能僅約10%。美國的半導體產業主要依賴中國大陸、中國臺灣及日本的晶圓代工產能。
相較而言,中國大陸晶圓需求占比為5%,晶圓代工產能占比為21%;中國臺灣擁有全球23%的晶圓代工產能,占4%的晶圓需求。韓國的晶圓代工產能主要用于滿足國內需求,全球產能和晶圓需求份額均達到19%。
歐洲和日本在半導體代工領域保持著穩定的供需平衡,其產能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滿足內部市場需求。在東南亞地區,尤其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,該地區占全球6%的晶圓代工產能,但這些產能完全由外資代工廠主導,因為該地區缺乏本土半導體代工企業。
長期而言,從全球市場來看,報告預計2024年至2030年全球晶圓廠產能將以4.3%的復合年增長率擴張。不過,實際產能利用率預計穩定在70%左右,這或將引起業內對投資回報率的擔憂。
Yole Group的報告還預測,到2030年,中國大陸將以30%的全球晶圓代工產能份額超越中國臺灣(23%),成為全球最大代工中心。這一預測基于2024年中國大陸21%的產能基礎及每年新增4座至5座晶圓廠的擴張速度。本土企業如中芯國際、華虹等將主導擴張,并且新增產能中70%用于28nm及以上節點,聚焦汽車電子、工業控制等領域。
就短期而言,該機構指出,在重大投資和提升本土半導體制造能力的戰略舉措推動下,預計中國大陸晶圓代工產業2025年將繼續保持擴張態勢。
看好中國大陸晶圓代工產業前景的機構不在少數。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(SEMI)去年6月發布的數據顯示,全球半導體晶圓廠產能將在2024和2025兩年分別實現6%和7%的同比增長,在2025年創下每月3370萬片8英寸晶圓當量的歷史新高。
從產地來看,中國大陸將成為近兩年全球產能提升的主要推動力:華虹、晶合集成、芯恩、中芯國際和長鑫存儲均在大力投資提升產能。
具體到數值上,SEMI認為,中國大陸晶圓廠2024年整體產能將同比增長14%,達每月885萬片晶圓當量,而到2025年這一數值將再次增長15%,達每月1010萬片晶圓當量,占行業整體的約1/3。